沿革簡介

〈登瀛書院碑記〉考釋

 【節錄自林翠鳳主編,《登瀛書院簡史》,2018 年 3 月】

【考釋】
1.    碧山青青,焰峰亭亭:

南投青山環繞,從登瀛書院向西望,只見八卦山連綿一脈青山秀嶺,自古因此而得碧山、碧峰之美譽。山腰間依山奉佛的寺院,因此名為「碧山岩寺」。寺坐西向東,居高望遠,與九九峰遙相兩望,每日黎明時分欣賞日出曙光映照, 遠眺於雲霧中隱現的九九峰,景色十分迷人,是為「碧山曙色」,被推為清代
「彰化八景」之一,銘載於清代《彰化縣志》。
從登瀛書院向東望,則見九九峰諸峰尖凸獨立,聳立高遠。亭亭,高聳直立的樣子。九九峰,位於南投縣草屯鎮,相傳是由九十九座尖銳獨立的山峰組成。自古以來草屯在地居民皆稱之為「火焰山」,後世則有稱火炎山、九九峰。九九峰在清康熙 24 年(1685)蔣毓英《臺灣府志》中已見記載,時以「火山」名之,稱其「山上日則有烟,夜則有光,但人跡鮮到。」據簡榮聰推測, 在康熙 24 年之前,九九峰可能發生過比九二一大地震更劇烈的地動,才
導致冒煙有火,也可能因此得名「火焰山」。而民國 88 年(1999)臺灣發生芮氏規模 7.3 級的九二一大地震,致使九九峰群嶺一夕崩塌,山上林木盡頹,岩土裸露,曾一度回復到三百多年前的「火燄山」舊景。又,此山地質含有赭土, 富含鐵、鋁等氧化物成份,每當晨昏斜日照耀時遠觀,聳峙的山形在霞光中宛如跳躍的艷紅火焰。清代《彰化縣志•封域志•山川》形容九九峰之美云:「峰尖無數,秀插雲霄,狀若火燄。其峰尖銳若削,曙色初開,霞光燦爛。」火燄山霞耀群峰,玉筍瑤簪,瑰麗非常,這便是著名的「焰峰朝霞」奇景,是彰化縣令秦士望所寫〈彰化八景〉中的形勝之首,此詩載於劉良璧《重修福建臺灣府志•藝文》中。

九九峰遠眺

2.    貓羅西繞,烏溪北銘:

貓羅溪為烏溪支流,全長 47 公里。呈南北向自草屯鎮西境流經,在鎮內碧峰里東方沖積出一處氾濫平原。烏溪則流經草屯鎮,在彰化芬園鄉社口地方北向流經溪尾寮,至烏日一帶與大里溪會合。下游因流經臺中市大肚區,俗稱大肚溪,全長 119.13 公里,為全臺第六長河,流域面積廣大。
 
 

清代《彰化縣志•彰化山川全圖》


3.    中開丘原,紫微芳庭:

登瀛書院西倚八卦碧山,東銜九九焰峰,兩山之間則開展著淺丘平原的形勢。虎山、茄荖山、雙冬山、坪頂臺地,秀氣低伏其間,南埔、北勢湳、土城平原至烏溪沖積扇,蔚為廣袤的沃野,此即草屯居民安居樂業的所在,也是登瀛書院座落的根基。
紫微,指紫微垣,古人認為此為天帝所居之處。唐代丹元子《步天歌》謂紫微垣居於北天中央,又稱中宮,以北極星為中樞,有眾星分立兩列為左垣、右垣拱衛之。觀南投居寶島臺灣中心,草屯與登瀛書院位於南投山水環抱之間,清氣芳景, 風水絕佳,正如紫微垣般美好尊貴,是十分難得的勝境寶地。

4.    物豐民富,人傑地靈

登瀛書院所在的草屯地區,物產豐饒,人民富裕,經濟居全縣之冠。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,至民國 105 年已成為全臺灣人口最多的鎮。
人傑地靈,出自於唐代王勃〈滕王閣序〉:「物華天寶,龍光射斗牛之墟。人傑地靈,徐孺下陳蕃之榻。」謂人才傑出,地理靈秀。登瀛書院自創設以來,孕育出無數優秀人才。例如:清代咸豐年間舉人簡化成、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、同治年間武秀才洪玉麟等;日治時期龍泉圳倡建人黃春帆、文化協會理事洪元煌、全國農會創辦人洪火煉、文學家張深切等;當代則司法院副院長洪壽南、歷史學家洪敏麟、副總統吳敦義等等傑出人才,都是培育自草屯登瀛書院的傑出子弟。

5.    士民護持,永祝遐齡:

士民,指讀書人與一般百姓。《穀梁傳.成公元年》:「古者有四民,有士民、有商民、有農民、有工民。」遐齡,高壽,綿延長久。百姓們不論士農工商都護持登瀛書院,永遠祝福書院福祚綿延,萬世千秋。

6.    考書院之設,其源起於唐:

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始於唐玄宗開元 6 年(718)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。為中央掌管刊輯、校理經籍,搜羅遺逸圖書,承旨撰集文章的機構。《新唐書•百 官志二》:「(開元)六年,乾元院更號麗正脩書院。」

7.    北投堡設土番社學:

清代北投保行政區在今草屯鎮。土番指臺灣土著,即原住民。土番社學為臺灣清領時期之官方教育機構,對象為臺灣原住民學童,以教化平埔族為目的而設立,為清代臺灣教育之特色。草屯地區最早的教育機構,為清雍正 12 年(1734) 分巡臺灣道張嗣昌為推廣教化,倡建「南北投土番社學」。而北投保所在的清代彰化縣境內所設立的土番社學,即達 20 所之多。

8.    登瀛社,結群會文:

據清代道光年間周璽修纂《彰化縣志•學校志》時記載:「社學則諸士子會文結社,以為敬業樂群之所。大都有文昌祠,即有社學。」其下列表中便明載有
「登瀛社」。足見道光初年北投保地區文風漸盛,已有士紳結社,以文會友。登瀛書院即是在登瀛社員的推動下升格而成立。
 


9.    衍漢庄義學:

清代時期漢庄義學的創置,始於清康熙 41 年(1702)頒布的〈定義學小學之制〉,康熙 45 年(1706)以後臺灣一府三縣之地方首長,為照顧貧寒子弟,陸續各於府縣治中心地區,各創設義學一所,作為初期移民之基礎教育機構。義學之創立,或由所在地官民義捐創立,或由官府創建,或士紳個人私設,專習讀書識字,欲以達普及教化、移風易俗之效。道光初年,臺灣西部平原平埔族大舉陸續遷入埔里盆地,導致北投土番社學就學人數銳減,而逐漸演變為漢人與番人皆可入學的漢庄義學。

10.    藍田書院肇建,士子求學仍需遠涉:

藍田書院原為地方學堂,道光 13 年(1833)始改制為書院,開啟「南投首學」,
同治 3 年(1864)遷移至南投市現址。舉人曾作霖所撰〈新建南投藍田書院碑記〉謂:「樹之無殊種玉,蓋欲藉此為培植之區。而冀青出於藍,以共與孝弟力田之科也」,此「藍田」命名之由來,希望培才育秀,青出於藍。現為國家三級古蹟, 與草屯鎮登瀛書院、集集鎮明新書院,並列為南投縣三大古蹟書院。
北投保士子在登瀛書院未成立前,多須步行或乘轎,到設置於南投保街(今南投 市)的藍田書院讀書,路途中須渡過貓羅溪,凡屆夏秋水漲之際,乘筏或涉水均 十分危險。交通之險惡不便,也導致北投保士紳終究積極謀求自力更生,企盼就近設立教育據點,以便廣栽學苗。

11.    總理莊文蔚:

生卒年不詳,約當清道光至同治之間。本名宜寧,字文蔚,北投保新庄人,曾任北投保總理。清道光 27 年(1847)倡建登瀛書院,又與生員何宗海、洪耀東、童生洪德常、洪冠英等,組織梯雲社並自任總理,置祀田五甲大租為書院膏火。為登瀛書院玉峰社、萃英社、梯雲社一員。同治 7 年(1868),因梯雲社祀田為官方誤認為賊產,竟遭誤抄,率諸生社員赴臺灣府請示,經知撫葉宗元查核與所呈契據尚屬相符,批准起封歸管。

12.    職員洪濟純:

名璠(?~1865),北投保新庄人,家世富豪。是同治元年(1861)戴潮春 事件時被封為「北王總制大元帥」的洪欉之三兄。道光年間例貢生,曾被推舉為草屯四大姓總理。他聯合地方鄉紳發起興建登瀛書院,協助管理梯雲社捐獻給登瀛書院的五甲學田,收取大租充當膏火。為登瀛書院玉峰社、碧峰社一員。
 

13.    生員洪鍾英:

譜名純節(1819~光緒?),北投保頂茄荖庄人,草屯洪氏敦樸派第三十世孫。道光 9 年(1829)廩膳生。道光 27 年(1847)協同莊文蔚與洪濟純,倡建登瀛書院,自任訓導之職,設教塾於登瀛書院,造育地方諸多英才。於書院創建後擔任教職,可謂當地文教倡導與維繫之重要人物。為登瀛書院玉峰 社、萃英社、梯雲社一員。

14.    募銀興建書院:

當時北投保總理莊文蔚、職員洪濟純、生員洪鍾英首倡,就保內居民共募得五千八百圓,在北投街卜地設立學堂,名為「登瀛書院」。

15.    顏:

原為兩眉之間的印堂,也用以稱額頭,後世引申作題名。

16.    「登瀛洲」之義:

唐太宗尚為秦王時,在長安城內建文學館,廣納賢才,常討論政事典籍,以杜如晦、房玄齡、於志寧、蘇世長、姚思廉、薛收、褚亮、陸德明、孔穎達、李玄道、李守素、虞世南、蔡允恭、顏相時、許敬宗、薛元敬、蓋文達、蘇勗等十八人並稱為十八學士。又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,禮重賢人,即為〈十八學士寫真圖〉,十分尊榮,天下莫不稱羨仰慕,稱之曰「登瀛洲」。後人因有所謂「十八學士登瀛洲」之說。
北投保地區早期在雍正、乾隆、嘉慶年間入墾的大小墾戶,或農或商,至道光年時多已事業有成,累積相當財富,轉而重視子弟教育。乃在義學的基礎上再糾集各姓財力,申請設置書院,擴大規模。因北投保地理、經濟、人才、文化薈萃,書院之設置乃水到渠成。登瀛書院成立後,至光緒 21 年(1895)臺灣割讓前的四十餘年間,為草屯地區培育出一位舉人,以及十四位儒學生員、貢生等科舉名士,真可謂成果卓著。

17.    瀛洲自古仙境:

瀛洲為古代中國傳說中的東海仙山,後人常以此比喻臺灣。《列子•湯問》:「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,…其中有五山焉:一曰岱輿,二曰員嶠,三曰方壺,四曰瀛洲,五曰蓬萊。」

18.    青史:

史書的代稱。古代以竹簡為書寫載體,也用以記載歷史。竹簡外皮為青色, 後世因此稱史書為青史。

19.    掖才:

掖,用手扶持。指扶助提攜人才。

20.    玉峰、碧峰、萃英、梯雲四文社,社員一四三名:

碧峰社是簡煥奎、洪濟純等人於道光 10 年(1839)創立,會員約四十五名。萃英社是沈三奇等人於道光 28 年(1839)創立。梯雲社是洪鍾英等人於咸豐 5 年(1855)創立。以上三社都位在新庄。另,玉峰社則位在番仔田,是莊文蔚、唐情萃、洪濟純、陳捷魁等人於咸豐 7 年(1857)創立,會員八十四名。

21.    聯珠綴玉,裁雲鏤月:

聯珠綴玉典出於唐宣宗〈弔白居易〉:「綴玉聯珠六十年,誰教冥路作詩仙」。裁雲鏤月典出於唐代李義府〈堂堂詞〉:「鏤月成歌扇,裁雲作舞衣」。喻撰文作詩, 文采軒昂。

22.    前後購地近四十甲:

北投保地區為了維持書院財源的挹注,在道光 27 年(1847)登瀛書院興建的同時, 成立了「登瀛社」,籌資購地二十七甲五分七厘八毫四絲,以所收學租充為書院費用。同年(道光 27 年)當地文社「碧峰社」,也將其所有土地九甲三分七厘八毫二絲交給書院充作經費。隔年道光 28 年「萃英社」購地二甲四分五厘五毫五絲,以所收學租交書院支用。咸豐五年(1855),生員洪鍾英組織「梯雲社」, 購地二分四厘八毫及番大租二石,供書院當作祀田。以上合計土地三十九甲六分六厘一絲及番大租二石,可為學租祀田充裕之用。

23.    供經費,或當祀田:

祀田,乃以田租收入供祭祀之用的田地。登瀛書院由於學田租收入穩定,財務由董事會經管,因而皆未發生因經費短缺,導致營運困難與中斷之情事。也正因為如此持續興學,登瀛書院為清代北投保地區培育出廿四名舉人、秀才等文、武功名士子,而成為清代北投保地區之文教中心。

24.    凡此文社籌資者,乃形成管理主體:

登瀛書院的董事成員,是由創辦者、文社、籌資者等及其後代合組而成,自清代以來形成了「信徒」制度,至今仍為管理書院的主體成員。正因董事來源單純化,可避免外來干擾因素,成為登瀛書院得以在終清一代維持運作不懈的主要原因。

25.李定邦(1831~1895):

北投保草鞋墩下庄李家第五代孫,光緒年間曾任北投保總理、北投保保安局長, 皆望重一方。參與捐置碧峰社學田,以為書院膏火。曾祖父李元光創建草屯信仰中心敦和宮,定邦曾發起族人鳩資重修。「定」字,石碑上誤刻作「文」, 經考證後今改。

26.    林錫爵

譜名春祈(1836~1890),北投保北投埔庄人,是登瀛書院倡建人富紳洪璠的女婿,族大勢強,曾任北投保職員,為登瀛書院玉峰社、碧峰社社員。

27.    簡化成等倡募整修

簡化成,譜名瑞城(1829~?),字榮卿,北投保林仔頭庄人(今草屯上林里),咸豐 9 年(1859)己未恩科舉人。為登瀛書院碧峰社一員。
登瀛書院因屋舍年久傾圯,不堪使用,光緒 9 年(1883)由當地士紳李定邦、林錫爵、簡化成等倡捐,就北投保士紳、保民募得二千三百元,並獲碧峰社一百圓、玉峰社二百圓、萃英社五十圓捐助,才得以二千六百五十圓經費進行書院修葺。


簡化成文魁匾


28.    受白沙書院經費補助:

白沙書院乃清乾隆 10 年(1745)淡水同知攝彰化知縣曾曰瑛捐俸創建,位於邑治內學宮之右(今彰化市孔廟西側)。登瀛書院經費來源主要以學田租為主, 每年可自白沙書院獲得之補助,僅 60 圓而已,年收入經費相當有限。此外,
〈白沙書院學規〉多為台灣各書院所沿用,包括登瀛書院與藍田書院亦循用之,受其影響甚大。

29.    洪月樵秀才:

洪月樵(1866~1929),名一枝,又名攀桂,以字行。日治後,改名繻,字棄生,彰化鹿港人。光緒 15 年(1889)以「府案首」的優異成績,錄取為秀
才。光緒 18 年(1892)洪月樵父喪甫一年,南投宿儒洪聯魁
 
(1853.9.17~1912.5.12)親自登門,敦請當時才 27 歲的洪月樵前來擔任登瀛書院山長,洪聯魁則自任訓導之職。
洪月樵當時辭別母親,從鹿港步行到草屯教學,作育英才。洪棄生有〈到北投寄兄〉一詩,可視為初到登瀛書院任職時的家書。在任職期間,日與九九峰朝夕相望,寫下〈九十九峰歌〉、〈九十九峰賦〉等作,表現出主持書院期間之心境,是臺灣詩人中對九十九峰著墨最多的文人。現今書院正殿中門, 仍保存洪月樵親題的楹聯:「登雲有路志為梯聯步高攀鳳閣 / 瀛海無涯勤是岸翻身躍進龍門」。百餘年來默默鼓舞了許多學子。

     

洪月樵山長
 
30.洪聯魁(1853.9.17~1912.5.12):
北投保頂茄荖庄人,為洪姓敦樸派第 33 世孫。受業於同庄塾師洪鍾英,舉廩膳生,即設帳授徒。為提升地方教育,親赴鹿港敦聘秀才洪月樵擔任登瀛師院山長,自任訓導之職,教育出許多優秀子弟。積極參與登瀛書院及四文社的建置或經營。首創臺灣地區農業倉庫業務,並對草屯之農業社會組織各方面貢獻良多。

31.    考課:

為清代府、州、縣學為考核生員所舉行之定期考試。據《清史稿校註•選舉志》記載:教官考校之法,有「月課、季考,四書文外,兼試策論。翌日講大清律刑名、錢穀要者若干條。…除丁憂、患病、游學、有事故外,不應月課三次者戒飭,無故終年不應者黜革。試卷申送學政查覆。…考試生員,舊例歲、科試俱四書文二、經文一。…欠考,勒限補行;三次黜革。後寬其 例,五次以上乃黜。」清代諸生入學後,並不每日到校受課,教官僅定期集合生員舉行考試(月課、季考、歲試),以考察學行,激勵向學,並憑黜陟,是為考課之制。


32.    祭文昌:

登瀛書院主祀文昌帝君,並奉祀五文昌—梓潼帝君、關聖帝君、朱衣神君、魁斗星君及孚佑帝君。另供奉「至聖先師孔子牌位」、「先賢太師徽國文公紫陽夫子朱氏神位」、「會昌建福大魁夫子之神位」及福德正神。
清政府於嘉慶 6 年(1801),頒布將主管人間文教功名利祿的文昌帝君,列入祀典, 各省皆立文昌廟祠,書院祭祀文昌帝君與魁星,乃成必要。登瀛書院祭祀文昌帝君一年中主要有二次祀典,一為農曆二月初三帝君誕辰日行春祭,二為八月十八帝君成仙日行秋祭。屆時士紳與信徒子弟社員士子每相偕前來參加儀式及會飲饗宴,此祭俗亦為清代書院祭祀器物設備之所由來。

33.    登雲:

「登步青雲」的簡稱。登,行步。青雲,青天,比喻理想。意謂志向遠大,順利快速地達到很高的地位。
 

34.    宿儒:

指對儒學鑽研有成者,或指年輩尊長且知識淵博者。登瀛書院歷任山長,於今僅知秀才洪月樵ㄧ人而已。

35.    儀仗:

本為古代帝王、官員外出時護衛儀隊所執持的旗幟、傘、扇、武器等。此指神明出巡時所執持的旗幡、執事牌杖等。登瀛與玉峰、碧峰、萃英、梯雲等社的一套執事牌,現在仍原樣完好地保存在書院右護龍廂房,是書院最珍貴的文物。包括有「文昌帝君」「萃英社文昌帝君」「登瀛玉峰社」「位尊北斗」「孝友芳徽」「默度金針」「範重南山」「德崇二酉」「功垂陰騭」「持衡藻鑑」「化赴菁莪」「雲路先登」「肅靜」「迴避」等長腳牌;「部銓儒學」「欽加五品」「賞戴藍翎」等功名牌;魁星筆、金瓜錘等儀仗。文昌帝君難得地於 2010、2017 年舉行遶境,當時古老的儀仗文物也罕見的出動參與出巡活動,十分莊重威嚴。

36.    典型有徵:

典型,典範類型,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。徵,驗證、證明。意謂登瀛書院已經成為一種經得起驗證的典範表徵。

37.    敬聖亭:

又名惜字亭、聖蹟亭,是燒化書寫有文字紙張的亭爐。古人崇尚文字,凡是書寫了文字的字紙,都不可隨意拋棄,需將之收集後,擇時敬送燒化,將紙灰尊稱為「聖蹟」。民間認為凡俗世物質經火焚燒,即可轉化成神靈接受之形式。燒化字紙是傳統「敬惜字紙」之體現,也是對古聖倉頡、文昌神的崇敬。登瀛書院敬聖亭為四角形三層式磚造結構,坐落於廟埕右前方。相關的配套器具, 如惜字紙簍、童生籃等,平時均收藏於廂房內保存。

38.    院丁擔籮拾字:

丁,成年男子。籮,是底方上圓的竹器,用以盛裝習字紙。臺灣昔日書院的師生愛惜字紙,認為文字是先賢留下的文化,不能隨便丟棄,因此會以扁擔挑著「惜字簍」,到街頭巷尾撿拾收集寫壞的字紙,再帶回書院的惜字亭焚燒。而灰燼不能隨便倒掉,須等到冬至或送神日,舉行「送字紙灰」祭典,再拿到溪邊倒掉, 展現出敬惜文字與尊聖敬賢的精神。該習俗一直到民國六○年代才消失。
登瀛書院至今仍保存著一對民國 49 年(1960)製作的竹編「惜字簍」,高度近百公分,惜字簍上用毛筆寫著「敬惜字紙、獲福無量」,是全臺灣歷史最古老的惜字簍,相當珍貴。

登瀛書院惜字簍

39.    過化存神:

過,經過。存,保存,具有。《孟子•盡心上》:「夫君子所過者化,所存者神, 上下與天地同流。」謂凡所經過無不感化,永存其靈妙精神。

40.    日治實施新制,科舉廢,漢學弛,書院轉型文昌祠:

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,光緒 21 年(1895)將臺灣割讓給日本,科舉因之廢止。日本領有臺灣後,臺灣總督府依循日本明治維新的新學制,正式將西式教育制度引進臺灣。1898 年頒布〈臺灣公學校令〉與〈關於書房義塾規程〉,加強對書房的管理,使得全臺書房的勢力漸次衰弱。漢學教育受到高壓規範,書院因此僅剩祭祀功能,不得不轉型為文昌祠。

41.    草鞋墩公學校:

今草屯鎮草屯國小的前身。日治時期於明治 32 年 (1899)成立「南投公學校草鞋墩分校」,明治 33 年(1900)年獨立為「草鞋墩公學校」。其後迭經改制更名,

於民國 57 年(1968),因應政府九年義務教育政策,改名為「草屯國民小學」迄今。

42.    繳役場作地方公學校建學基金:

役場,日治時期公所,是一區的行政辦事處。日治時期日本官方推展新式教育, 欲成立草鞋墩公學校(今草屯國小),且政策性地壓縮原有的漢學教育,書院只餘祭祀功能,導致傳統文教功能幾近廢絕。明治 35 年(1903)在日方要求下,書院將玉峰社等學田約三十五甲地,捐繳給草鞋墩役場,作為地方上學校建設基金之用。

43.    嘉惠全境,廣被群黎:

黎:民眾。登瀛書院不僅捐田助建草鞋墩公學校,同時包括新庄國小、碧峰國小、草屯商工等草屯在地多所各級學校,也多是在登瀛書院所捐出的田產基礎上、直接或間接興建成立的。登瀛書院因此成為全臺捐出土地最多的書院,嘉惠家鄉子弟、發展地方教育,貢獻甚大。

44.    書院至此大衰:

登瀛書院在日治時期所捐繳出的土地,約占當時登瀛書院總田產的八分之七,

資產大幅銳減至僅剩約五甲地,影響甚鉅,此後便常為費用拮据而苦。原有的一年二祭,縮減成只行春祭,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,春、秋二祭竟皆中輟,更加衰弱沒落。直至戰後才逐漸恢復。

45.    洪源卿:

人稱「澄和先」,草屯人。經營源春藥房,是知名中醫師,曾任臺中州藥師公會會長。與當時臺灣聞人林獻堂是至交,常應邀至霧峰林家,為臺中地區民眾義診,地方人士也常爭相延治。其媳婦曾表示,霧峰地區民眾聞知澄和先將到林家花園為民眾治病,患者的病就好一半了。可見其醫術深得民眾信賴歡迎。每自霧峰歸鄉時,常銀元盈斗,以是鉅富。
源卿公為人儉樸熱心公益,關心地方教育,曾發起修建登瀛書院、洪氏宗祠、芬園鄉溪頭村碧山巖寺(現廟前石碑可為證)…等。並捐助草屯公學校(草屯國小)、草屯中學等建校,《草屯鎮誌》有載。源卿公家門正堂春聯永遠 是其所作家訓:「天地無私為善自然獲福 / 聖賢有教修身可以齊家」,橫批
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」,此為其一生志業修為,並以此勉勵子孫。

46.洪火煉(1888-1953):

草屯茄荖田厝人,前清秀才洪聯魁次子。曾任草屯信販購利組合組合長,省農業會理事長,省參議員,國大代表。

47.李昌期(1859-?):

北投保草鞋墩下莊人,李定邦次子。清光緒 20 年(1894)彰化縣試秀才。光緒21 年(1895)與林錫爵、洪火煉等人倡修登瀛書院。日治時期擔任北投保保良局長,並與洪玉麟倡建南投公學校草鞋墩分校。

48.林紹鵬(1877-?):

草屯庄人,漢學造詣深厚。曾任草屯庄協議會員,從事膠鞋製造加工及販賣。

49.黃春帆(1870-?):

草屯鎮土城里人。光緒年間受霧峰林統領朝棟器重,掌理樟腦業務致富,富甲一方。募款開鑿龍泉圳,經四年完工,灌溉面積近千公頃,施工後每一公頃農田收益增加 1.2 倍。致力於水利設施、創設農會、地方設施。還倡設草鞋墩公學校土城分校,讓路東地區的學子不會因雨季而阻斷上學之路。

50.    為籌募整建,乃增列新會員:

大正 14 年(1925)文昌祠殘破不堪,亟須修建。除由南投廳補助三千圓外,仍須
募集五千圓。乃決定凡捐金一百元以上者,增列為新會員,共新增 33 人。
 

51.    權宜秋祭為祭孔:

日治時期,受新制教育影響,書院轉型為「新庄文昌祠」,只餘祭祀功能。當時可能因應日人的敬孔習慣,書院遂增祀孔子神位,於秋祭時有公學校校長率學生來此參加祭孔儀式。此舉亦成為日後附近各级學校校長,率師生來書院參加秋祭的良風美俗。

52.    嗟夫:

感嘆語氣詞。

53.    箴:

勸告,勸誡。

54.    旋遇土地改革,五甲剩八分:

旋,不久。登瀛書院在日治時期捐出大部分的田產後資產銳減,戰後原來約有的五甲地,在國民政府推行三七五減租、耕者有其田的連番土地改革下,再釋出了保守估計約有三甲多的田地,致使土地只剩八分多。至此,文昌祠已無法再依其田租來支出,轉而由信徒的捐贈來維持營運。後來再由草屯鎮公所補助若干,至洪敦仁擔任鎮長時,增加補助經費至每年十萬元,裨益維持。
 

55.    九二一大地震:

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 時 47 分 15.9 秒,臺灣發生芮氏規模 7.3 級的強烈地震,
共持續約 102 秒,全島有感。震央正位於南投縣集集鎮境內,與登瀛書院相距不遠。此地震造成全臺 2,415 人死亡,29 人失蹤,11,305 人受傷,51,711 間房屋全倒,53,768 間房屋半倒,是臺灣自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。登瀛書院也有部分受到龜裂、位移等損傷,所幸主結構未有大礙,並很快完成補強修復。

登瀛書院外柱在九二一地震中斷裂移位

56.    馨香:

燒香的香味。

57.    離塵囂,近田園。一耳目,肅心志:

塵囂,人間的紛擾喧鬧。一,專一不二。肅,整歛,恭敬嚴正。登瀛書院所在位置遠離塵囂喧鬧,坐落在一片稻田之間,因此而贏得「田園書院」的美譽。如此清幽寧靜的環境,正適合學子們專心一意讀書,避開聲色擾亂耳目,最適宜端正身心,嚴整志節,是最理想的書院環境。而這也是傳統書院一向追求的環境場域,裨益於修學養性。
 

58.    成立登瀛詩社,揚風扢雅:

扢,頌揚。登瀛書院在洪敦仁主委大力支持下,於民國 99 年(2010)5 月 16 日正式成立附設吟詩社,簡稱登瀛詩社。旨在紹續前賢,振興文教。詩社組織為社長許賽妍、副社長徐炎村、執行長林東霖、監察長陳萬金,並禮聘詩壇宿儒吳錦順、文史專家簡榮聰、研究學者林翠鳳等人為顧問,共揚詩學。開設漢學研習課程至今已十餘期,對推廣書院文化,促進地方漢學,發揚古雅文風,貢獻良多。民國 100 年(2011)榮獲臺灣省政府「年度績優詩社」的表揚,同時獲頒贈「雅教流行」匾額紀念。

59.    舉辦登瀛詩獎,鷗盟鷺集:

鷗鷺,比喻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文友,相約會聚,切磋遊藝。登瀛詩社在書院支持下,自民國 99 年(2010)起,連續五年舉辦「登瀛詩獎」。以「遊賞草屯登瀛書院感懷」為主要命題,古近體不限、詩詞皆宜,不限韻,但須為閒詠性靈之作,向全球各界徵詩。除詩作選優之外,更有詠唱獎,尤為特色。共發行五屆
《登瀛詩獎得獎作品集》,是臺灣古典詩壇重要獎項。


第一~五屆《登瀛詩獎得獎作品集》

60.    主委敦仁,祖孫四代,提振斯文:

指登瀛書院時任主任委員洪敦仁,及其曾祖父洪源卿管理書院,伯公洪瑞萬繼之,伯父洪惠承復繼之。洪家四代先後傳承,承續文祠香火,又維持書院原貌, 護持信徒制度,貢獻至大。
洪源卿為知名中醫師,人稱「澄和先」,為草屯地區的中醫望族,曾任登瀛書院管理人,出錢出力,奉獻良多,並為玉峰社社員。昭和元年(1926)登瀛書 院建物殘破,與李昌期、黃春帆、林紹鵬等人發起整修。義子洪瑞萬承其衣缽, 為草屯知名中醫師,並曾任書院管理人。再傳洪惠承任管理人,時因社會局勢不穩,兼以經費拮据,每年只辦理春祭,尚未能辦理秋祭。
洪敦仁為洪源卿曾孫,是登瀛書院依〈人民團體法〉成立管理委員會後,經選舉推為首任主任委員(1997~),甚孚眾望。曾當選草屯鎮第 13、14 屆鎮長(1998.3.1~2006.3.1),於草屯鎮長公職卸任後,受邀回任登瀛書院主委,再歷第三任代理及第四、五任(~2017)主委,前後長達十餘年,對重建書院典章制度及追回原有土地,貢獻卓著。

61.    東瀛樂土:

東方海洋上的安樂地,比喻臺灣是寶島。

62.    海上蓬萊:

蓬萊是傳說中渤海之東的海上仙山,以此比喻臺灣為海上仙境。《列子•湯問》:「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,有大壑焉,實惟無底之谷,其下無底,名曰歸墟。… 其中有五山焉:一曰岱輿,二曰員嶠,三曰方壺,四曰瀛洲,五曰蓬萊。」

63.    沐化春秋:

沐,浸潤,薰陶。喻稱受德行高尚且學識淵博者薰陶,體察文史,敦仰正道。

64.    昭:

顯著的表彰。

65.    雲衢:

衢,大道,四通八達的大路。雲衢喻指登天之聖道。

66.    高翔彩羽,近列仙班:

彩羽,五彩的飛禽,如鳳凰、雉鳥等珍禽,用以比喻人才。仙班,天上仙人的行列。謂登瀛書院培育鄉子弟進德修業,學子們砥礪進學,必能如鳳凰展翅高飛一般,遨遊天際,近於仙界,位列仙班。一如十八學士之登瀛洲,位居高堂, 功成名就。
 

67.    雙調〈江城子〉詞:

江城子為詞牌名,亦稱江神子。雙調七十字,前後闕格式相同,各五平韻,一韻到底。唐時本為單調,宋人將其改為雙調。本詞原題作〈江城子 遊草屯瀛書院賦感〉,是第一屆登瀛詩獎特別獎入選佳作。讚頌登瀛書院蟬聲伴詩聲, 經歷古往今來多少風雲變幻,孕育才子無數,建立文教典範。書院保持典雅建築原貌,名列古蹟,但願田園書院的美景長在,永保嫻雅詩意,文化傳承長流, 生生不息。

68.    依依:

依稀、隱約的樣子。

69.    文社烟雲,暗逐古祠楹:

登書院經歷了幾度的朝代更替與時局詭譎,世事變幻如白雲蒼狗般快速無常,四大文社雖已如煙雲般消失,卻不著痕跡地在書院牆堵楹柱間的題聯詞章之中,隱藏著先賢的道德學養、志節理想,隨著時間的推移,持續潛移默化著後世的學瀛子們。

70.    璣衡:

指天璣、玉衡二星,喻指北斗七星。北斗七星乃天樞、天璇、天璣、天權、玉衡、開陽和瑤光七顆星。北斗七星的第一至四顆星合稱為「魁」,魁星爺是傳說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祇,為儒士學子的守護神。民間有「魁星踢斗,獨佔鰲頭」的祥瑞之說。

71.    丹桂:

又稱金桂,常綠灌木,花色橘紅,香氣濃郁。《宋史•竇禹鈞傳》:「(竇儀)弟儼、侃、偁、僖 ,皆相繼登科。馮道與禹鈞有舊,嘗贈詩,有『靈椿一株老,丹桂五枝芳』之句。」 後以「丹桂」比喻秀拔的人才。舊時稱科舉中第為折桂,因也以丹桂比喻科第。

72.    騰蛟起鳳:

騰飛的蛟龍與起舞的鳳凰。形容人很有文采,也引申比喻人才眾多,各顯才能。唐代王勃〈滕王閣序〉:「騰蛟起鳳,孟學士之詞宗。」

 

沿革簡介

About 回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