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蹟巡禮

供奉神尊

登瀛書院正殿神龕內主祀「文昌帝君」,陪祀為「文衡聖帝」與「孚佑帝君」。兩側立有「魁斗星君」與「朱衣星君」牌座神位。以上合稱「五文昌」。再者,書院也祭祀「孔子」與「朱熹」神位。其後為便於遶境膜拜,及考量牌座神位與神像不一致起見,新雕置規模一致的五文昌聖像。

  

一、文昌帝君
「文昌帝君」神像居中,體積尺寸最大,正襟危坐神椅。頭戴幞帽,身穿青黒色牽漆線金龍袍服,右手持大圭,溫文儒雅,但望之儼然。
書院新雕「五文昌」,即五位文昌神,神像大小尺寸相同。居中即是「文昌帝君」。其造型溫文儒雅,頭戴硬殻幞頭帽,五綹長髯,身穿金袍,袍襬加飾藍白三角海波紋。右手持璣衡,左手置膝上。
文昌信仰來歷,源於上古星辰崇拜。《史記·天官》記載,文昌乃北斗六星,即「上將、次將、貴相、司命、司中、司錄」,為文昌宮,主人間文運昌明。馬書田《全象中國三百神》說:「古代星相家將其解釋為主大貴之吉星,道教又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,也叫「文星」。隋唐科舉制度普施,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信仰膜拜,認為是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」。
文昌星之人格化,且被封為帝君,並且又稱「梓潼帝君」,當是元代仁宗時之事。元仁宗延祐三年(1316)封「梓潼神」為「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」,「梓潼神」與「文昌神」乃合為一神。
考「梓潼神」,《明史•禮志》稱:「梓潼帝君,姓張,名亞子,居蜀七曲山,仕晉戰歿,為立廟祀之」。查張亞子即蜀人張育,東晉寜康二年(374)自稱蜀王,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。後人為紀念張育,即於梓潼郡七星山建祠,尊奉其為「雷澤龍王」。後張育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,張育即傳稱張亞子。學者研究,其實梓潼神亞子祠,本就是地方祭祀動物神「蛇神」及天象神「雷神」崇拜之祠,蜀人古稱蛇為「亞子」;張育是蜀王,英烈戰歿,故合祀於雷神、蛇神,故尊稱「雷澤龍王」。蓋蛇是「小龍」,張育蜀王是「龍王」。
何以梓潼地方神會開始聞名全國呢?其原因是--唐玄宗入蜀時,途經七曲山,有感於張亞子英烈,遂追封其為左丞相,並重加祭祀。唐僖宗避亂入蜀時,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,封張亞子為濟順王,並親解佩劍獻神。宋朝時帝王多有敕封,如宋真宗封張亞子為英顯武烈王,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,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。這兩項封號,遂被四川當地信仰為掌理文武祿位之神,漸漸影響道教也崇信梓潼神掌理文昌。這時期的文昌信仰,明顯已包涵了原本文昌星掌文章之府功名利祿,加上梓潼神之兼掌文武祿位。到了元朝仁宗延祐三年(1316)敕封張亞子為「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」,於是「梓潼神張亞子」遂與「文昌星」涵合,被官民皆簡稱為「文昌帝君」。
元代明代以後,因科舉制度的規模化與制度化,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。各地都建有文昌宮、文昌閣、或文昌祠,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。而各地書院、私塾、漢房,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,其間雖時有興廢,但因文章司命,貴賤所系,所以一直奉祀不衰。


文昌帝君

   

 二、文衡聖帝

    文衡聖帝,就是民間習稱的「關公、關帝爺、關聖帝君」。其造型多偏於「文關公」形象,面如重棗,五髯垂胸,正氣浩然,英姿煥發,神武雄威。頭戴藍色軟巾帽,加護額兜鍪金盔,綠袍金花雲紋,右手攬長髯,左手持《春秋》,挺身端坐龍首扶手神椅,腳踏虎頭皮。
    關公姓關名羽,字雲長,生於東漢延熹三年(160),與劉備、張飛義結金蘭,輔漢助劉備,歷戰沙場,為五虎將之首,曾封「漢壽亭侯」。因宋代民間的傳說信仰,元明《三國演義》小説的傳播,以其謹守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」八德,武德文質世所稱道。宋哲宗封其為「顯烈王」,宋徽宗封其為「義勇武安王」。元代加封為「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」。明神宗加封「協天護國忠義帝」、「三界伏魔大帝」、「神威逺鎮天尊關聖帝君」。清代順治皇帝更加封為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」長達26字之封號。明清時代,關公信仰極為顯盛,有「武王」、「武聖人」之尊,地方建武廟以祀關公,設文廟以祀孔子。
    在民間,關公被説成具有「司命祿、佑科舉、治病除災、驅邪辟惡、誅罰叛逆、巡查冥司丶招財進寶、庇護商賈」的神能,因此,道教尊為「協天大帝、恩主公」,儒教尊為「文衡聖帝」,佛教尊為「伽藍爺」,成為儒、釋、道教皆尊的神佛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三、朱衣天子

「朱衣天子」又稱「朱衣星君、朱衣使者、朱衣帝君、朱衣聖君、朱衣神君、朱衣神」、朱衣夫子」。是主祀文昌帝君之祠廟常陪祠之神,與「魁斗星君」一同坐鎮殿堂,輔弼文事功名利祿。相傳此神著朱衣,能細審分辨文章優劣。依據明代陳耀文《天中記》卷三十八引宋·趙令畤《侯靖錄》記載:「歐陽公知貢舉(主持科舉考試,為主考官),每閲試卷,坐後嘗覺一朱衣人立,頻點頭者,則其文必佳甚而入選;初始疑為侍吏,及回視又無所見,乃驚歎朱衣神之評選。因語其奇事於同列試官,為之三歎!嘗有詩云:文章自古無憑據,惟願朱衣暗點頭」。此段記載,也就是說,文章有沒有資格入選,得看朱衣神的意見!自從宋代名儒歐陽修此項傳說之後,「朱衣神」就成為士人學子篤信的文章之神。
其實「朱衣」乃紅色的官服,古代以黃袍、紫綬、朱衣、青衫、白首等服色分辨貴賤。《禮記·月令》記載:「天子居明堂左側,乘朱路,駕赤騮,載赤旂,衣朱衣,服赤玉」。自漢代以來,朱衣為顯貴官員朝服官服,參加國家祭典,亦須服朱衣;至唐代猶如此,宋代亦沿襲,故歐陽修初以為朱衣是侍從官員。足見在民間信仰,「朱衣」代表顯貴,「朱衣天子」為掌管官員祿位之神。
古代科舉,主考官與典試官員要巡視考場,著朱衣官服,而考季時,亦設置專人扮演「朱衣使者」時時巡場,藉朱衣神以壯文運。
這項信仰,到了近代,因「朱衣夫子」與「朱熹夫子」音近,就説朱衣神就是朱熹。而不知歐陽修年代早於朱熹,所以牽強附會!
明清時代,以程朱理學取士,祭祀程朱理學大儒朱熹,如果是加祀,也是相當合理,甚至有廟宇直接將「朱衣夫子」改為「朱熹夫子」或「紫陽夫子」,如艋舺龍山寺。如果是錯認或強辯「朱熹夫子」就是古代的「朱衣神君、朱衣夫子」,則未免積非成是,指鹿為馬。
登瀛書院新雕「五文昌」之一的「朱衣天子」,形貌威嚴,白眉白鬚,頭戴硬殻幞頭帽,身穿金袍綉龍紋,手持試卷,目光烱烱,端坐於龍首神椅。

 

 

 


四、孚佑帝君

「孚佑帝君」就是八仙之一的「呂洞賓」,原名呂喦,字洞賓,以字行,道號純陽子,綽號回道人。《續文獻通考》記載其為蒲州永樂縣人,唐代貞元十四年(796)四月十四日生。為著名道教仙人,八仙之一,五恩主之一,五文昌之一,全真派五陽祖師之一,鍾呂內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。同時也是託夢之神、科考之神、文具之神、淘金之神、礦業之神、理髪之神。亦有醫神、武神、財神的性質。民間以呂洞賓道術高超,樂善好施,扶危濟困,深得百姓敬仰,被信徒尊為「呂仙、呂祖、呂仙祖、呂祖師、純陽祖師。北方稱之為呂仙翁,閩臺稱其為呂仙公、仙公、仙公祖。」鸞教信眾稱「關聖帝君、岳鄂王、灶君丶呂洞賓、王靈官」為「五恩主」。
宋代徽宗宣和元年封「妙道真君」,元代世祖至元六年封「純陽演正警化真君」,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「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」。《宋史·藝文志》神仙類著錄呂洞賓撰《九真玉書》一卷。《全唐詩》有其詩四卷、詩二百多首。
民間信仰以其善於文學詩賦,尊其為科考之神,列位「五文昌」之一。
登瀛書院新雕之「孚佑帝君」神像,面容清朗,五綹長髯,盤髻繫帶(傳統多戴純陽巾),右持拂塵,身穿金色道袍,上繡八卦紋,仙風道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五、魁星夫子

「魁星夫子」又稱「魁斗星君、大魁夫子、大魁星君、魁星、奎星、魁星爺」。皆源於古老的星辰崇拜,與文昌星崇拜一様,源起甚早。
魁星,原稱「奎星」,指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顆星,這四星為斗魁(又稱璇璣),另三星為斗杓。另外有一説法,「奎星」為北斗七星頭一顆最大最亮的星「天樞」,《論語》:「為政之道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衆星拱之」。「奎」,大圭為奎,為帝王所執。《玉函山房輯佚書》所輯《孝經緯援神契》記載:「奎主文章」。東漢宋均對此注釋說:「奎星屈曲相鈎,似文字之畫」,因此判斷,至遲在東漢時,已有「奎主文章」的信仰。並常以「奎」稱文章、文運,如稱「秘書監」為「奎府」,稱皇帝寫的字為「奎書」、「奎章」。因「魁」與「奎」同音,且有「頭首」義,所以科舉取得高第也稱為「魁」,例如「五經魁」、「五經魁首」。科舉考試進士第一名稱狀元,又稱「魁甲」;鄉試中試的舉人第一名稱解元,又稱「魁解」。因為奎星、魁星被認為主宰文運之神,故凡士子讀書人,都崇拜尊敬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1、牌位:魁星夫子原為奎星,後衍為魁星。早期因無法象其形,皆以神牌文字書寫神名之位。如登瀛書院早期供奉之牌位,上浮貼楷書金字「會昌建福大魁夫子之神位」。


2、神像:後雕之「魁星夫子」,造型為鬼面,頭戴硬翅幞頭官帽,身穿金色官服,右手下垂持筆,左手抬高捧著墨斗,圓睜雙眼,張口獠牙,端坐龍首神椅,相貌清奇猙獰,望之儼然生畏。
何以「魁星」變成如此神貌?明代大儒顧炎武(亭林)在其所撰《日知錄》一書記載:「今人所奉魁星,不知始於何年?以奎為文章之府,故立廟祀之,乃不能像奎,故改奎為魁,又不能像魁,而據字形,為鬼舉足而起其斗」。顧炎武認為奎星本無「魁」之名,是後人為了祭拜的方便所造。在早期雕塑的魁星像,都為一位貌似鬼之神祗,右腳踏鰲頭,左腳後踢星斗,右手執筆,作勢欲點,左手持墨斗。
登瀛書院新雕所奉「魁星夫子」,身著官帽官服,端坐神椅,大概考慮「五文昌」皆端坐關係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六、至聖先師孔子

「至聖先師孔子」,名丘,字仲尼,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。生於魯國陬邑,祖先為宋國人,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,為儒家的創始人。開始有教無類,教育下放平民的方式與思想,影響地區及後人深逺。
孔子儒家「內聖外王」—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的主張;待人接物之德性思想;對於中國鄰近地區,包括朝鮮半島、日本、琉球、越南、東南亞等地,都有著深遠影響。而儒家的太極、理、氣、人文思想,對西方也產生深刻影響。
孔子刪詩、書,訂禮、樂,贊周易,作春秋,對上古文獻作了大整理。弟子三千,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,為後世儒宗之先師,舉世尊崇為「萬世師表」。孔子集前聖之大成,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,闡揚儒家學術思想,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孕育生機,是大政治家、大思想家、大教育家,雖未見用於當世,然聖德冠蓋群倫。
孔子在世時,被譽為「天縱之聖」、「天之木鐸」,逝世後之次年,魯哀公肇始於曲阜闕里舊宅立廟奉祀,隨始命州縣學,皆以春秋仲月釋奠。漢武帝時,施行「獨尊儒術」政策。其後各代屢有晉封,唐玄宗始設孔子座像,而後天下諸邦均有孔子廟。
至明代世宗嘉靖九年,改「大成至聖文宣王」為「至聖先師」,國民政府在民國二十四年加「大成」而沿用至今。
臺灣日治時期,書院改稱文昌祠,為配合公學校日本校長率師生來祠參拜敬禮,始設至聖先師孔子神位。
「甲戍年桂月吉旦,至聖先師孔子神位」牌,在造型裝飾上,採兩翼拱騰龍,上端夔龍俯護,底座雕飾麒麟堵,文字與紋飾皆按金。

 

 

 

七、朱夫子

朱熹夫子,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哲學家,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。他的學説以「居敬為主」,主張「窮理致知」,「反躬實踐」,世人尊稱為「朱子」,亦稱「紫陽先生」。他講學嶽麓書院使書院被譽為「瀟湘洙泗」。重建白鹿書院,創辦武夷書院等,是第一個提出完整教育制度的古人。其著作甚多,輯定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為四書作為教本,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。
朱熹逝後,於宋嘉定二年詔賜諡曰「文」,稱文公,累贈太師,追封信國公、徽國公,從祀孔子廟。明朝通稱先儒朱子,崇禎十五年因詔位居七十二子之下,漢唐諸儒之前,特稱「大賢朱子」。清康熙五十一年詔升大成殿配享,位列孔門十哲之次。
登瀛書院「朱夫子」,以牌位供奉。牌位左右兩翼透雕尾上頭昂之騰龍,頂額雕夔龍,外緣呈火燄紋。牌位浮貼「先賢太師徽國文公紫陽夫子朱氏神位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八、福德正神

福德正神,是民間信仰最普徧的神祇,也是最源逺流長的神。民間各種稱謂很多,有「土地、后土、地母、土公、土伯、土正、社神、社公、社官、上公、土地公、土地神、土地爺、土地伯公、土地公公、伯公、大伯公、福神、福德公、福德正神、福德老爺」等等。
土地神之崇拜甚古。《孝經》:「社者土地之主,土地廣博不可遍敬,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,以報功也」。《春秋公羊解詁》説:「社神者,土地之主也。」《禮記•通俗篇》則載:「今凡社神,俱呼土地」。這款「土地」稱呼,一直都不變。可見土地神的自然崇拜,原本就是祭拜大地、土地的,而且源逺流長。
《禮記》:「后土,社神也。」后土,是上古語法稱謂,即是「土后」,也即是土地偉大母親。《史記·封襌書》:「湯以伐夏,祭告后土」。其後部落民族英雄,漸附會為后土之神,后土逐漸人格化。如《禮記·祭法》:「共工氏之霸九州也,其子曰后土,能平九州,故祀以為社。」從上古一直演化到宋代,土地公之形相,已是一位福泰的長者員外,頭戴軟幞員外帽。以後歷代民間傳說,有些名臣死後成為土地公;因此,俗信大地有福有德,才可厚德載物;賢士名臣,有福有德,歿世才可成為福德神,漸漸,土地神稱呼逐漸多元,后土變成土地公、土地公變成福德正神。
登瀛書院土地公,早期文獻無徵,可能是於近代奉祀。土地公福德正神的造型,呈褐臉老員外形相,頭戴幞頭員外帽,白髪皤皤,左手放於左膝,右手持元寶。身穿綠袍,腹部膝部團壽金字,一幅老成穏重、智慧內斂的儀度。

 

 

 

 

九、印童、劍童、筆童


此三尊神像係文昌帝君侍童,一持寶劍,一持印信,一持文筆。反映傳統主神帝君之神格。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古蹟巡禮

Travel 回首頁